业务流程优化驱动企业数字化转型
从流程设计优化的需求来理解数字化与管理的关系
任何一家企业的内部运作是由一套上下游逻辑关系又错综复杂的业务流程来承载的,如战略管理流程、客户管理流程、产品开发流程、供应链流程等;而这些流程又有着千丝万缕的相互关联,不单独存在。在研产销的企业中,常常听到研产销脱离实际,引起计划做不准、生产不及时、客户订单交付不足、销售预测不足等问题,深究其原因是在说研产销的流程没有形成横向拉通、纵向集成的模式,导致企业内部间没有形成一个信息共享的集成的整体。
其实可将企业的业务流程定义为:通过一组业务活动的整合,通过各种资源输入,输出给客户所需要的、认可的、满意的、增值的产品或服务。从定义可以看出,业务流程有上下游的客户,下游客户依赖于上游客户的输出。因此,我们需要识别出那些是局部业务流程、那些是整体业务流程,厘清相互间的关系。
业务流程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个性化的业务需求,以实现经营规划的各项经营指标。而对业务流程的设计、监控、改进和创新,需要借助先进的管理理念、方法、工具给予指导,持续优化、整合、再造无效作业与浪费,便于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增值的需求。因此,如何判断一家企业在市场上是否具备竞争优势,可在一定某种程度上通过观察、分析它的业务流程即可窥见一斑,如产品研发、产品交付能力、市场响应程度等。
持续不断的创新来设计、优化业务流程以适应外部日益变化的客户需求;同时将流程可视化、数字化,便于更好的对流程进行监控和持续优化。为确保业务流程可视化、数字化,须建立一套信息化集成和数据共享的数字化IT管理系统;借助这个系统覆盖企业的端到端的全业务流程,以实现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目的。
二、 信息与数据共享的数字化
企业借助比较程度的PLM、SAP、SRM、MES等应用系统形成了数字化转型的底座,但从整个数字化转型的发展阶段来看,它还仅仅处于数字化的初级阶段,通过单个功能提高企业内部单项业务操作的工作效率,孤立存在于其他的应用系统,形成信息孤岛或数据孤岛,亦无法提升企业的运行效率和降本增效的目的。
在开发业务应用系统功能时,若没有一个统一的数字化转型的总体规划,没有建立一套数字化转型规范的管理基础,业务应用系统没有覆盖企业的全流程,势必引起数据的割裂、信息传递迟缓,引起无效的沟通,导致各业务间很难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难以实现信息与数据的共享和业务流程持续优化。而在企业的运作过程中需要的是一个高度集成的数字化系统,以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通俗地讲,要实现信息与数据的集成则是一项数据或信息,由一位员工负责在规定的时间内录入到指定的系统中,系统将数据或信息存储在指定的数据库中,按照一定的运算规则进行加工处理,也就是说:同样的数据或信息不再需要第二次录入。通过这种方式,很明显,这样数字化作业的梳理可以做即可减少重复劳动又可提高效率、避免差错。同时又可根据数字化作业的要求录入数据的系统日志查明每一个信息的来源和录入时间,做到职责分明。简言之,信息集成的原则就是信息源是唯一的,而不是多头的。
做到信息与数据的集成本身不是最终目的。实现信息与数据的集成是为了数据共享。所有与某项业务流程有关的授权人员都可以从指定的数据库中调用原始数据和加工处理后的信息,按照一定的格式显示在所有相应的记录和报表上。实时地了解到相关信息以应对瞬息万变的内外环境变化,对提高企业的响应速度是至关重要的。不同岗位的员工都是根据同一个数据源,不误时机地采取必要的决策和措施,提高企业(或以核心竞争力为核心的供需链)的应变能力和竞争力。
但是,实现信息与数据的集成是有一定条件的,其中最最基本的两条是: 信息与数据的必须规范,信息与数据的作业流程必须规范。虽然这是极其浅显的道理,但是在不少企业里却很难做到。当信息成为一种“财富”或“权力”的象征时,要做到“共享”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阻力。而规范化的业务流程是保证信息与数据资源完整的必要条件,是信息公开透明的必要条件,也是建立公平、公正和诚信市场秩序的前提。
在我们了解了业务流程优化和信息与数据集成的道理后,在选择了软件,准备采取“分步实施”的策略时,不要忘记这些道理。例如,如果准备上销售系统,就应当起码同时上销售管理、仓库管理(成品库)、应收帐款、总帐……等流程密切相关的模块;就是说,即使是分步实施也不要割断流程的信息集成,哪怕是一个局部流程。否则,等于花钱买单个模块,同自行开发的信息孤岛没有什么区别,同样不是信息化管理的宗旨。